Skip to main content

購物車

您會獲得 VIP 禮遇!

無法購買的項目
請檢閱您的購物車。您可以即刻移除無法購買的項目,或者我們將於結帳時為您自動移除。
項目項目
項目項目

專屬於您的推薦

Loading...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36 條結果中的 1 - 12 條 結果 结果
跳過側邊欄篩選條件
  • 病腦啟示

    神經哲學與健康心智

    第 10 冊 - 知識漫遊
    我們能在腦中「看見」或「找到」意識嗎?透過當代研究及科技,科學家已知道大腦如何運作,那麼要如何定義意識和主觀性呢?大腦中的神經處理過程與我們人格同一性的體驗又有何關係?大腦從何開始,從何結束?為了探討這些問題,哲學家暨神經科學家格奧爾格.諾赫夫改從不健全的心智下手。例如調查植物人欠缺的意識,我們可以開發模型來了解活躍的健康民眾如何呈現其意識。透過思覺失調症這類具有身分認同障礙的精神異常病患,我們可以了解「自我」的體驗在安定的大腦中如何建立。本書以綜合的方式來理解自我、意識,以及所謂的健康心智,從神經科學的角度提出了關於哲學問題的看法。讀者會發現:基於科學的人類狀態檢測對心理學、醫學、日常生活,以及其他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閱讀更多內容

    NT$261 TWD

  • 伊瑞葛來

    堅持性別差異的哲學

    朱崇儀 ……
    第 9 冊 - 臺大哲學叢書
    伊瑞葛來,在西蒙波娃之後,法國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主義哲學家。本書以性別差異為核心,完整呈現其思想菁華――平等,不是泯除差異,而是要尊重差異,包容異於己的他者。伊瑞葛來是繼西蒙.德.波娃之後,法國最具代表性、原創性,以及「挑逗性」的女性主義哲學家,同時也是主導當今思潮的重要人物。雖然她之前被歸類為本質主義者,因而削減了其影響力,但隨著我們對她的思想有更全面的認識,如今終於有了更公允的評價。本書以性別差異為核心,討論伊瑞葛來由此主要議題衍生至不同文化面向──哲學論述、語言、神聖、面對他者──的相關看法。從《另一個女人的內視鏡》開始,伊瑞葛來便致力於暴露西方哲學傳統將女性化約為男性的鏡中倒影,導致整個西方文化落入僵局的不當認知。為了喚起人們對性別差異的重視,她強調男與女是兩個不同主體,目前的首要之務,在於確立女性的主體性,進而發展、實踐承認性別差異的倫理,以使文化開展出更豐饒多元的新局,帶來「救贖 ...閱讀更多內容

    NT$198 TWD

  • 「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

    The Empires on Taiwan : Time, Space, Knowledge, and Sentiment of Colonial Taiwan

    第 9 冊 - 臺灣研究叢書
    過去的,並未真正地「過去」;它只是轉換形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存續著。日本帝國對臺灣的殖民統治,如何滲透進入庶民生活的知識與文化肌理?後殖民的臺灣在今日又應如何看待這一段曾經被殖民的歷史經驗?時空╳知識╳情感,殖民地的三種帝國描圖本書鎖定日本帝國統治之下的臺灣,並同時涵蓋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在地觀點的研究視角,亦即將殖民地的文化狀況當作是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在地觀點的相互指涉與相互交疊的結果。書中以討論的材料與內容區分,分別以「空間與時間意識的描圖」、「知識與知識社群的描圖」、「藝術與情感結構的描圖」為主題。‧空間與時間意識的描圖:從地方社會治理到殖民空間權力的交涉折衝,到日本統治下的「國家節日」如何讓臺灣人社會的「時間制度」有所改變,進而比較「國家」與「民眾」的時空意識,並不見得完全相同。‧知識與知識社群的描圖:以辯護士及語言媒介的角度,探討知識... ...閱讀更多內容

    NT$284 TWD

  • 多元法律在地匯合

    (台灣史論叢 法律篇)

    編輯者: 王泰升 ……
    第 4 冊 - 台灣史論叢
    位處多方勢力交集的台灣,承受多股法律文明洗禮。原住民族於17世紀先遭逢歐洲的荷蘭法律,漢人移民接著引進東亞漢字文化圈法律傳統,19世紀末新興海權日本,帶入源自近代西方的憲政體制、刑事法律、財產法制,乃至親屬繼承法制。戰後改行民國時代中國的法律,但1949年起作為事實上國家,自主繼受歐美法律學說及制度,並於1990年代民主化後,形成當今法秩序。本書依上述歷史脈絡收錄10篇論文,以顯現政權或國家的變動,如何主宰台灣的法律規範內涵,以及制法與執法階層的文化屬性,最終多元鑲嵌成當今台灣人法律生活。期待讀者將本書就特定議題、特定時代所為較細緻的論辯,置於整個台灣法律史的框架內,進而從各種視角,提出更多具有洞見的學術論述。 ...閱讀更多內容

    NT$569 TWD

  • 田野敲敲門

    現地研究基本功

    系列 教科書
    「做」田野──以全身作為理解一個文化的工具時下「田野」一詞已經成為廣泛用語,漸漸成為校園內外不同的人因著不同的目的而使用的詞彙,固然是這概念已在社會上不同領域獲得實踐,但這不是浪漫的想像,田野工作的核心目的,在於如何體現「習以不為常」,並從中傳遞世界多樣的面貌與價值。本書作者群試圖將這門做田野的工夫,先拆解各項招式----打開感官、觀察、記錄、提問、訪談、書寫、倫理,然後以一種手把手的教學練習,甚還加上Podcast,希望不僅是文字,還有聲音,將多年歷練及功力灌入讀者腦海中。六位各有專長的老師,窮盡所有可能性,想讓讀者理解,在田野之中,「我」該如何行事;也像不斷地在告訴讀者,如果你想進入田野、認識這個立體而寬廣的世界,別怕,你還有這本書。田野是門功夫,這本書像是入門祕笈,但一招半式的練就,仍得靠各位到實際的田野地練功,磨練出屬於自己的田野技法。「田野跑路中」Podcast節目網址 ...閱讀更多內容

    NT$332 TWD

  • 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

    李峰 ……
    譯者 劉曉霞 ……
    第 11 冊 - 史學叢書
    「早期中國」指的是從人類歷史在中國開始到西元220年漢代結束。如果我們把中國歷史看作一個整體,那麼早期中國是整個歷史長河中跨度最長、社會變化和政治發展最激烈的時期。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區域範圍內的原始文化特質被逐步改進,融合為有特色的中華文明。也就是說,現代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根源都可以在這個中華文明的形成期內找到。本書以早期中國走向更大規模和更複雜組織的社會發展過程為主軸,探索支持這一社會發展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包括書寫的起源,國家的崛起,商代和西周國家的宗教、官僚制度、法律和政體,戰爭性質的演變,帝國的締造,藝術形像的變化,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哲學思考等關鍵性議題。作者李峰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他堅信理解中國歷史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在一個比較的框架中,作為人類共同經驗的一部分來研究。因此,本書不僅講述歷史實際是怎樣的,更注重歷史應該怎樣被看待,並力求在傳世文獻和考古證據的評價之間取得平衡 ...閱讀更多內容

    NT$514 TWD

  • 認知與評價──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上)(下)(上下冊不分售)

    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A Dynamics of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Experiments(2-volume set only)

    陳瑞麟 ……
    本書是一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專著,也與「科技與社會」(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理論有深度的對話。上冊是第一部分「模型與理論」,包含〈導論〉以及第一到第六章;下冊是第二部分「實驗」,包含第七到第十二章以及〈結論〉。本書企圖建構一個科學理論與實驗發展與演變的動力模型、一個科史哲理論,總結有下列主張:科學理論和實驗的發展共享一個人類家族似的發展樣式,即透過對先行者(親代)結構局部的修改,而產生彼此間具有家族相似和歧異的後繼者(子代)來描述。此發展樣式的原因和動力,是科學家對先行理論與實驗作認知評價後,局部修改其內在結構,再發展自己的新版本。模型媒介於理論和實驗之間,必須透過模型來分析理論和實驗的內在結構。理論、模型、實驗與世界兩兩之間的關係,可以透過結構相似程度的比較來進行認知判斷 ...閱讀更多內容

    NT$474 TWD

  • 亡明講史

    臺靜農 ……
    臺靜農先生最後一部小說作品,成稿八十載後,首次整理出版!從滿清建立開始,「明末清初」就一直不斷在知識社群記憶中重述,改寫,翻修,不但是史家恆久的關心所在,同樣也提供了眾多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更是各方政治勢力主張交鋒動員的話語系統,從民族革命,階級革命,乃至於帝國主義戰爭,不論是文化,宗教,性別種種場域,不論是對外或對內。「明末清初」此一時代話語仍然保持鮮活的能量,臺靜農《亡明講史》一書可以說是他對此一時代圖像的具象化,本書透露出略嫌哀傷無奈的情調,從某個角度來看,也不妨說是一部亂世憂患之書。(封面「亡明講史」四字,取自本書底本,為臺靜農先生親題)在對日戰爭如火如荼的時刻,臺靜農寫出一部滿清滅明的小說,自然是甘冒不韙。原因無他,此書太容易被視為諷刺國民黨政權的末世寓言。明亡殷鑒不遠,民國的命運又是如何?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這是臺靜農先生的小說作品中 ...閱讀更多內容

    NT$284 TWD

  • 世界中的台灣文學(台灣史論叢 文學篇)

    系列 台灣史論叢
    「台灣文學」成為一個公共話語,以及出現文學史著述,是在日治時期。但,在日人眼中,台灣的文學地位相較內地中央文壇,乃屬邊陲的「外地文學」,且注意的焦點還是日人在台文學。到了戰後政權改易,在中國文學史觀之下,曾被稱為「邊疆文學」、「地方文學」、「本省文學」,70年代開始在「鄉土文學」中突出台灣意識,到80年代始獲正名。90年代後期,更積極展開學科建制化、文學主體性的追求。迄今,又歷經東亞文學研究、比較研究、世界文學關係性和華語語系研究的拓展,顯現了台灣文學由在地出發,邁向國際的汩汩活力。換言之,從「小地方」到「大世界」,台灣文學研究的感覺結構已幡然改變。對此,本書透過10篇論文,以重要文類和議題為例,展示台灣從20世紀以來,作為一個全球化下的新興文化場域,如何吸納世界思潮和文藝美學,進而形構出與世界/文學共振、共鳴、對話的精彩面貌。 ...閱讀更多內容

    NT$514 TWD

  • 微積分先修

    楊維哲 ……
    系列 教科書其他
    Precalculus除了譯為「微積分先修」,也可譯為「微積分之先」。本書有兩大特點:第一,非常扼要地由高中數學截出「必不可少的」與「足夠應付大學數學課程的」內容,予以複習。第二,作者積臺大任教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有些數學題材──高中老師認為「你學微積分時,大學教授就會講解的」;大學教授認為「你在高中時,老師應該教過的、你應該學過的」──常被放置在二不管地帶,本書則填補了這些缺漏。全書共分九章,涵蓋:(多項式及)有理函數、指數與對數、三角函數、坐標(平面與立體)幾何、記述統計,以及極限的考慮。對於某些高中的題材,本書可視為一種「另類的解說」,對於高中畢業的讀者而言,亦適合自行翻查閱讀、欣賞數學「語文」的美麗。 ...閱讀更多內容

    NT$237 TWD

  • 成為台灣客家人

    (台灣史論叢 客家篇)

    編輯者: 李文良 ……
    第 5 冊 - 台灣史論叢
    「客家」早期的英譯之一是guest people,其主要的形象為人在歷史過程中的流動與遷徙,他們到新墾地時相對於在地先住民的「客」。本書作為一部聚焦於「台灣客家人」的學術專著,探討客家人在台灣歷史中如何在新地移墾定居、安身立命、繁榮發展,「成為臺灣客家人」的過程。客家人在流動與定居的過程中,面臨到國家政策、土地開發,以及持續與先住民協商的族群關係,還有自我/族群認同等重大課題。故本書選錄的8篇論文,以清領至現代的歷史時序為經,南、北客家族群的地域平衡為緯,同時結合歷史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研究主題、方法與視野,引領讀者剖析台灣客家文化的嬗變。 ...閱讀更多內容

    NT$356 TWD

  • 像史家一般閱讀

    在課堂裡教歷史閱讀素養

    系列 教科書
    **歷史不等於背誦,更重要的是──思考。當「網路上找到的事物」被偽裝成知識,該如何從龐雜且真偽難辨的訊息中抽絲剝繭,找出事實的脈絡?本書以真實歷史事件為本並佐以史料,引領讀者批判性地重新解讀歷史,真正地──像史家一般閱讀。**歷史不是人名、地名、年代、事件的堆砌,閱讀歷史更非背誦強記。本書顛覆你對歷史的認知,幫助你批判性地閱讀史料,提出關於歷史證據性質的深入問題,有助於提升閱讀素養,培養歷史思維。本書共有八章,每章環繞著一個美國的歷史問題(起始於開拓、殖民與詹姆士鎮的事件,結束於古巴飛彈危機),由實例教導讀者如何探究史源與史料脈絡化,為歷史學的閱讀、教學與思考作出示範。每章附有該主題所需要的教材──一手文獻、表格、圖像與政治漫畫、網路上哪裡可以找到額外資源的諸多建議,以及指導讀者如何貼近核心歷史觀念。讀者可一步步學習本書的取徑,強化思考力、判斷力,大幅提升閱讀素養。像史家一般閱讀 ...閱讀更多內容

    NT$277 T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