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bo Plus 推薦書單】最新上架,讀個幾本就回本
群星相位移動,時序來到四月,全世界的局勢也變得相當不穩定,宛如預言般的災難是否會在七月降臨,又或者如眾人云云,那看似具象實質上卻是抽象,其實是反映在金融上的海嘯,與製造產地的震盪?世界,並非永恆不變,人們每日要面對的,也不會只有工作;而戰爭,總是一觸即發,各種強取豪奪,沒有誰永遠處與強勢,處於弱勢的一方,並非永遠無法扭轉乾坤。
除了財富、職務業務上的管理,如何做好時間跟精力之間的控管,其實也是很多人會忽略,也常會陷入某種迷思,以這個觀點去檢視,即使是早就習慣的日常,當中也會藏有許多默默消耗精力的、不值得甚至不需要的東西;過度消耗的結果就是,你會對於自己曾經熱愛,或深信不已的東西開始感到厭倦,身體也會變得無法承受,拖延、焦慮或擔憂,逐漸被困在情緒中而走不出。
撇除這些眼前的困境,你可以試著停下來,試著梳理自己的作息跟時間分配,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休息,允許接受錯誤、失敗與暫停的自己,「沒有什麼是一杯/本/碗/__不能解決的事情⋯⋯」,所以,面對那些無法控制、無法改變的,你可以選擇放下無謂的執念。以下推薦本月好書,讀個幾本你就回本:
【Kobo Plus 推薦書單】最新上架,讀個幾本就回本 |
---|
Contributor《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
Contributor《工作排毒:讓你咻咻咻的工作編輯術》 |
Contributor《big大時商業誌 第103期 2025》 |
Contributor《玩具鞘》 |
Contributor《地下帝國:金融、網路、半導體──美國如何將世界經濟武器化》 |
Contributor《綠角的基金8堂課(2016補課增修版)》 |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在那之前,我們只是平凡無力的人類,屏息抱著僅有的希望,漂浮著
世界,好像就這麼樣地結束了。戰爭之後,末日之前,每個人珍惜跟利用時間的方式都有了巨大的改變。國界變得模糊,語言跟習慣也逐漸融合,那些原本在意的,似乎都不是那麼重要。故事場景雖說是設定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後,但隨著出版印刷術,經過半個世紀後,重新來到中文讀者的面前。對照現今世界的局勢還有環境,彷彿預言般,精準地寫下滲透進人內心深處的無謂、無助。
潛艇上對「世界」發出信號,得到的只有靜默無聲,有人選擇如昔繼續過著他們的日常,把握那最後的歡愉跟瘋狂;有人選擇繼續探索,想要找到最後一絲可能的解方,無論是向前或是向後,不想停止在原地,也不想接受可能逼近的末日。因為地球本身的氣候、地形,加上南、北半球地理界線,對於另一半的人來說,末日總還有那麼一點距離。
然而這個「距離」不是可視的,更沒人能說得精準,究竟末何時、何地會正式開始,只能仰賴那些探測的技術跟數字,試圖測量「輻射」是否超過安全標準。另一端的世界,先一步變得安靜下來,城市沒有了喧囂的人車,農田和野地則少了生物、動物棲息的足跡,時間彷彿慢了下來。
原來站在死亡的彼端,看到的不會只有恐懼,還有更多懷念與沉澱,沉重的思緒有些化成了信仰,有些則是一種想像,最終也許只有上帝才會知道,世界是怎麼結束的,在那之前,我們只是平凡無力的人類,屏息抱著僅有的希望,漂浮著。
《工作排毒:讓你咻咻咻的工作編輯術》無論 AI 有沒有統治地球,不只工作,你連生活也會變得更通暢!
閱讀本該是令人開心的事,集出版社、譯者、作家等多重身份於一身,逗點文化結社的社長陳夏民,將自己從踏入產業,再到黑暗期的經歷,透過書寫,並加上自我的感悟,赤裸分享他三分鐘熱度、拖延症的特質,終於受困到厭惡閱讀。當他用盡全力去拼,腦中開啟多重視窗,耗盡氣力卻只得到一個更不快樂的自己,陳夏民認知到的是,得好好將生活與工作區分好,並找到「工作排毒」的方法。
人生沒有後悔之事。因為你永遠無法得知「如果那時候做了不同的決定,結果是否會是不一樣的」,我們或許都太過刻意想要達到那個不存在的完美,過度在意他人的觀點,最終燃盡自己的熱情跟信念,甚至還會賠上了健康,而書中那看似正向,還有點心靈雞湯的工作心法,都是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換來的。
要兼顧事業與生活,還有體重、心理健康,說實話,沒有人可以面面俱到,即使身體能承受,但心靈也不見得可以,無論你今天是只有正職,還是多重斜槓,我們最先忽略跟忽視的,就是心理健康和情緒價值,甚至更低估自己的專業。
然而,要如何從繁雜的工作中解放自己?看著白了的鼻毛跟失控的體重,我們並不用等到完美才出手,先去試試看,再從中慢慢迭代並調整。他也點出我們會有的多重焦慮跟盲點,不用去討好,更不用急著去證明,習慣替別人操心的我們,其實那些可能都不必要,懂得示弱跟相信你的隊友,無論AI有沒有統治地球,讀完這本,肯定會讓你咻咻咻工作變得更順暢!
《big大時商業誌 第103期 2025》你真的不是沒時間,而是沒有精力
本期的《big大時商業誌 第103期 2025》以「精力為題」,身處這個世代的我們,很幸運地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戰爭,但平和的人生很短暫,反而更要把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放在值得的人事物上。長期紀錄時間跟精力的開銷,更能掌握自己對精力的需求與佈局,像是日夜的作息、工作的注意力,甚至包含情緒,都是會消耗有限的精力。
封面報導以《你不是沒時間,而是沒精力》一書,點出我們每個人對於「精力」投資的五個迷思,像是低價值的事務、不值得的人、無法改變的事實、自己無法控制的事實,最後是情緒。該書的作者以自己為例,分享了自己如何佈局一天的精力,安照自己當前的重點或重要的人事物的順序,做到精力時段的分配,短則幾小時,中則為一天或數週,長則可以到一年,經由紀錄來觀察,並且調整這些精力的分配。
數位時代,我們更容易忽略與忽視的,還包含了資訊與居住環境的浪費,因為投入大量時間在網路與科技產品上,你我的生活跟時間全被制約,逐漸喪失自己的規劃與安排,所有的忙碌都會導致失序的環境與內在崩潰,過多的資訊跟不必要的關注,讓你無法自己過濾跟處理,以至於沒有辦法做出最適當的安排,並找出適合的優先次序。而減法,能幫助你更好去管理,包含人際關係,因為——你真的不是沒時間,而是沒有精力。
本文作者
林廷璋
作家,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熱愛各種形式的閱讀,相信文字的力量,同時也懷疑所有的真理與真實。著有《東洋惡女十二名錄:殺人者的鮮紅掌心》;合著《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臺灣文學的轉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