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bo Plus 推薦書單】春暖花開踏青去
隨著春分將至,日間偶有暖陽滲入林蔭、綠地和野溪之間,而讓自然漸漸展現出新的樣貌,無論是漫步在城市中的公園或是往山林走去,季節的變化總能讓人們的心境隨之起舞翩翩。沿著悠然的古道小徑,感受地景、山巒的起伏,眼前彷彿是電影中才會的場景,每一株花開、每一片葉落,都在不知不覺中,轉換成大地的氣息,在呼吸與吐納氣息之間,我們也同時找回了內在的平靜。
有時,走訪一座城市就像一次冒險,你永遠無法預知,自己會在哪個地方,遇見什麼樣的人事物,又或者會留下什麼樣的回憶經驗。就像許久沒有遠離網路,靠著自己的感官和感知,好好感受、體驗陌生城市或者山林河川的魅力,而春天正好是最適合前往戶外自然探索的絕佳季節。以下推薦幾本非常適合春暖花開之時,外出旅行踏青的最佳指南:
【Kobo Plus 推薦書單】春暖花開踏青去 |
---|
Contributor《開露營車玩大自然:絕美國家公園秘境、車泊生活體驗、野外探險活動,開到哪玩到哪,打開車門就是百萬風景!》 |
Contributor《柏林的100種生活:前衛藝廊 x 公園野餐 x 百年咖啡館 x 電影場景,在歐洲的中心過日子》 |
Contributor《山林癒:沐浴山林擁抱樹木,借助大自然力量自我療癒》 |
Contributor《台灣秘境溫泉:跨越山林野溪、漫步古道小徑,45條泡湯路線完全探索》 |
Contributor《一起去健行:走到白朗峰面前,法國阿爾卑斯山GR5步道》 |
Contributor《登一座人文的山:貫穿古今中外、文明與荒野,獻給所有戶外人的自然人文通識課》 |
《柏林的100種生活:前衛藝廊 x 公園野餐 x 百年咖啡館 x 電影場景,在歐洲的中心過日子》
柏林一直是歐洲某些族群的生活型態指標,包含音樂、電影和藝文展覽,甚至是夜店酒吧,都有著獨特的魅力。每年二月舉辦的「柏林國際影展」——與義大利的威尼斯影展、法國的坎城影展並列為世界三大藝術影展,以及聞名世界、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柏林愛樂」,每年六月固定會在柏林近郊的柏林森林露天劇場舉辦森林音樂會,吸引成千上萬的樂迷粉絲們前去現場聆聽。
除了這些主流的藝文活動,地下文化在德國並沒有那麼地下,你能夠在這裡看見最前衛的藝術創作、同志社群或是街頭的塗鴉,走過城市的每個角落,過去令人感到沉重的歷史軌跡並沒有徹底消失,即使到今日,也仍會有新舊世代一起討論著過去東、西德尚未合併以前,那座已經倒下的「柏林圍牆」,對德國人來說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當然,新的記憶也跟著旅人、啤酒或是豬腳香腸,慢慢交融出新的口味,我們熟悉的樂團蘇打綠,也在這裡錄製過一張專輯。如同作者所描述,「與一座城市相遇就像談一場戀愛,」藉由作者紀錄的點滴,這裡有咖啡館、嬉皮的家,有藏在樹裡的圖書館,或是古著黑膠唱片行,每一天都像是一種探險,這裡不只有100種生活方式,還有只屬於德國的10關鍵字,若來歐洲,必訪的城市之一就是柏林。
《山林癒:沐浴山林擁抱樹木,借助大自然力量自我療癒》
你曾經抱過樹木嗎?每個人與樹木的初次相遇,似乎都會摻著一點奇妙的體驗,有些人是跟隨父母的腳步,走訪各個森林公園,有些則是參加學校的登山社團,初次嘗試並征服人生第一座百岳,當走進森林的瞬間,呼吸也明顯變得不同。從觸摸樹幹、樹皮,到折下樹枝落葉,簌簌沙沙的聲音彷彿聽見大自然的細語呢喃,隨著日出日落,當你走近森林深處,這才真正感受到樹木的神秘能量。
前人種樹,才讓後人能乘涼庇蔭,每座森林都有自己的生態系統,屬於自己的喧鬧和寧靜,如此的美好是帶有療癒力量的,對一些崇尚自然的宗教信仰來說,更是能具體展現出這一切的奧義之所在,像是推崇神秘主義的人,或者信奉薩滿教的巫師,他們都能夠讓你親身感受到自然界中的平衡與純淨。
作者發現了樹療法,更因為在自然界中找到了幸福並進而成為樹療師,借助樹木的力量,讓忙碌跟高壓的現代人,能夠藉此找到片刻的喘息跟寧靜。這些寫下的紀錄,除了分享作者自身的經驗,也記錄著地表上每處自然的林區樣貌,一年有365天,不只有遼闊蓊鬱的森林,岩石、瀑布或是上頭的苔蘚植被,都是屬於生態的一環。
「讓我們感到舒服的翠綠色,是黃色與藍色混合後的結果,而這樣的結合自然為目光創造了舒緩的效果」——因為綠色,不只是希望的顏色。
《登一座人文的山:貫穿古今中外、文明與荒野:獻給所有戶外人的自然人文通識課》
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每座山都有自己的特色,台灣地形特殊、季節分明,山岳的四季變化又更顯特別魔幻。從玉山、大霸尖山到雪山,每座山給人們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常有人將人生比喻爲登山,當我們踏上緩升的步道,途中遇上來自不同「起點」各形各色的人,那些發生在上山、下山之間的故事,也成為彼此最特殊的交集。
許多戶外運動的愛好者,或是從事自然書寫的作者,總會將自己初次在山岳之間領略到的感動,反覆與周圍的人分享。西方與東方的文化脈絡影響下,面對群山總有不同的哲思洞見,但異中求同的是,最終都會回溯到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進化史,以及我們正面臨全球暖化等自然環境的危機現況。
爬山、健行或攀岩,這幾年逐漸成為人們最新的戶外潮流活動,而作者並非僅止於談論這些戶外運動,他從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中,擷取出那些書寫自然景緻的段落,這裡面也包含了神話,人類在與自然的互動之間,逐漸掌握了對於自然的控制能力。
文明是進化,卻也象徵破壞,我們都曾懼怕過深邃未知的山岳深林,也對於荒野上的猛禽野獸感受到危機,無論是東西方的歷史,自然,都象徵著一種遠離世俗的嚮往之地;宗教隨傳教者的腳步,同樣也經歷了相同的自然路徑,途中會有的荊棘山谷,並沒有因為信仰的堅定而消失,更多的卻是對內在信心的考驗。
自然對人類是有價值的存在,但如今,曾經的荒野都成了人類開墾拓荒的過去,人類的進化不只有啟蒙、改革,甚至也有因為工業革命與科技發展之下,深刻烙印在斷垣殘壁的柯痕。藝術家從自然界找到創作的靈感,物理及科學家從自然中找到恆久不變的定理,數學家與人類學家也從自然環境中,驗證過許多的理論,這些理性與感性,共存於文明與荒野的發展歷史之中,這座充滿人文思想的山,依然在原地等待,那些願意親近理解的人,踏出他們的第一步。
本文作者
林廷璋
作家,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熱愛各種形式的閱讀,相信文字的力量,同時也懷疑所有的真理與真實。著有《東洋惡女十二名錄:殺人者的鮮紅掌心》;合著《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臺灣文學的轉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