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文學推薦書單】詛咒、告別或成為一次元,書寫相遇在生命裡的各種關係——5 本「深刻銘心」的韓國小說
這幾年,在各家出版社的努力之下,將不少韓文翻譯小說引進台灣市場,也讓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不同樣貌或風格的韓國作家,不只是類型小說,從災難與社會事件為主的非虛構,再到純文學和散文都有,就連過去較少女性讀者的科幻類型,也因為有了像是金寶英、金草葉等不同世代的作家,在保有她們個人特色的同時,還能寫出獨特且情滿充沛的作品。
恐懼,是可以充滿寓意的。它能體現你的痛苦、具象化你害怕的情緒;它能喚醒你曾遺忘的細碎小事,也能直白指出你的欲求渴望。灑狗血的情節真的就是血淋淋日常,如經血、如詛咒,我們不是聖人,肯定都曾在心底深處咒罵過那些爛人和鳥事。那麼幸福呢?幸福是經歷過一番刻骨銘心的努力,才能有的深刻體悟嗎?這次推薦五本讓你讀完覺得「深刻銘心」的韓國小說:
1.鄭寶拉《詛咒兔子》:身陷地獄的是人,詛咒跟被詛咒的也是人
2022年英國布克獎入圍決選之作,鄭寶拉的《詛咒兔子》收錄了十則帶有詭譎氣氛的短篇故事,時而像暗黑童話、時而又像天方夜譚。每一篇故事的主角都深陷在各自的地獄之中,不停地輪迴、不斷被迫面對自己最懼怕的「東西」,那種既恐怖又深刻的情緒,一直被鄭寶拉的文字牽引和推動。看似魔幻卻又驚悚的情節,象徵的其實是深植於韓國社會中的百態,階級、歧視、或者慾望及貪婪,還有加上絕望與憤怒。
你絲毫不費力氣就能讀到〈冰冷的手指〉中的憤怒情緒,或是〈再見了,我的愛〉那些機器人對主人的冷酷之愛;身上盡是被殘酷抉擇刻滿〈疤痕〉的主角,無論逃離多遠,仍舊沒有歸屬感;從〈經血〉帶出的生育議題,又跟〈我〉的相互呼應,想要的跟不要的,終究可能會反撲吞噬你自己。篇篇沒有冷場,句句令人毛骨悚然!
2.周榮河《幸福對決》:你願意不惜代價,換得婚姻與家庭的幸福嗎?即使那只是一種虛幻假象
韓國作家周榮河拿下第一屆韓國推理小說徵選的得獎之作《幸福對決》,用社會寫實的情節跟懸疑的事件,作為故事的設定。江南的豪宅社區中,發生了一起離奇命案,先生背後遭兇手插了一把菜刀,但懷有身孕的妻子腹部靠在陽台,卻以上半身半倒掛在欄杆外的姿勢身亡,她恰好也是主角張美好失聯十多年,已經沒有往來的高中同學吳有珍,於是張美好從告別式之後,開始著手調查。
然而,當張美好越深入調查,卻也越來越感到疑惑,從吳有珍身邊的人問到的說詞,包含那群「美人會」的媽媽們,她們在社群媒體上所展現出來的樣子,處處充滿著一股不對勁,像是把婚姻跟家庭的幸福,拿來作為比較的武器,在她們之間,「幸福」不是老掉牙的名詞,而是能引發嫉妒,甚至願意不惜代價來換得的一種虛幻假象。
過程中,也將張美好和吳有珍她們在高中時期,一名數學老師的自殺事件牽扯進來。留在社群上的貼文跟留言,還有私底下散播的謠言跟謊言,就跟真實生活中會遇到的一樣;看見別人的幸福,我們還是會眼紅,對於得不到手的幸福,我們也會有渴望,當這些因素層層堆疊之下,「把人殺掉」是不是才能終止這一切?死因並不單純,這是在警方調查報告中不會出現的結論,因為真正對決的兇手是⋯⋯
3.韓江《永不告別》:擁抱那些難以承受的痛楚,無需告別也不能遺忘
以《素食者》獲得2016年英國曼布克文學獎的韓江,她的文字猶如細針,一字一句都在挑動每個人內在的情感,與身上掌管知覺的神經,在新作《永不告別》不只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帶出那段令人深感遺憾歷史上的悲劇「濟州四三事件」。
小說家慶荷的攝影師好友仁善,因為木工意外而斷了手指,住進醫院後,委託了慶荷住進她在濟州島上的家,照顧那隻失去伴侶的鳥。兩人這些年來疏於聯繫,也不刻意打擾彼此的生活,卻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相見。該如何維持,一直都是困難的課題,無論是不是有血緣關係,或者曾是彼此的摯友閨蜜,情感有時就像細線,脆弱而且易斷,但有時像條粗繩,牢牢的綑綁又不斷纏繞,隨時可能窒息,卻也不肯輕易鬆手。
寫了關於屠殺的書,卻在越了解歷史的沉重之後,宛如被夢魘糾纏的慶荷,覺得內心已經開始歪斜,甚至長成另一種自己不再熟悉的形狀;看著眼前,為了不使手指上的神經徹底死掉,必須每三分鐘用針扎,讓手指繼續流血的仁善⋯⋯到了濟州島之後,慶荷這才真正翻開了與仁喜的家族史有關,七十多年前,發生在濟州的平民大屠殺:「濟州四三事件」,無疑地像是再次撕開了已經結痂的傷口。
然而,有時正是那些痛楚,才能讓我們更加理解,並與過去產生連結,觸碰和擁抱那些曾經發生,而且留下來的傷口,使得那些人、那些事件不再重蹈覆徹,才能讓歷史不被遺忘,不被消失。我們從來都不需向那些過去告別,無論現在或是未來。
4.李書修《平台家族》:深陷勞動地獄中的她們,相互支持才能拯救和解放彼此
吃著窮酸的菜色,白飯,有時還得喝白開水才能果腹,泡菜都成為一種奢侈的食材,日子非得要過得如此煎熬,但最難堪的是,每個人還要持續假裝,壓抑自己的情感跟感覺,以為生活就可以繼續下去,然而,李書修的《平台家族》就是從這些角落開始寫起,以一種極為熟悉的筆觸,描寫就像生活在你我周遭的那群人,每扇住戶的家門背後,其實都在發生同樣的故事。
故事主角之一的秀敬在職場被上司試圖下藥性侵,對方雖然沒有得逞,卻也對秀敬的內心造成極大的陰影,甚至也擴散到其家族跟周邊親友身上,但這股擴散的影響力,卻也揭露除了秀敬以外,這家人不事生產,毫無尊嚴般寄生彼此身上的真相。
直到婚前都相信自己是「美男」——秀敬的父親天植,自從被詐騙後賠掉了房子,也沒了工作,帶著曾在醫院當清潔工的母親呂淑,搬到秀敬跟自認是「全職投資者」,卻總是在輸錢的丈夫宇才兩人的家中;另外,這裏還寄住了丈夫的兩個姪兒。最後,只能靠著家中的女性們,經由勞動媒合的派遣平台「姊妹幫」,賺取維持生計的收入。
一家六口共同生活在一個大約十五坪的空間,家族三代過得絲毫沒有隱私可言,緊緊依偎又相互依存,家族的距離比外人想像的還要更貼近。除了貧困,李書修的《平台家族》像是寫出另一種被扭曲定義的「共享經濟」生態。深陷相同勞動地獄的女性,身心所經歷的痛苦,無法言喻,也只能相互支持,才能讓自己被拯救和解放。
5.朴相映《想成為一次元》:過去的遺憾與悲苦,如今都成為了活下去的意志
《想成為一次元》是入圍「2022 年英國布克獎」,最年輕的韓國作家朴相映的小說,故事時間從 90 年代末一直到 2000 年初期,穿插充滿懷舊風的文化符碼,細膩地描寫了年輕世代的情感與別離。當我們回憶起青春的點點滴滴,陷入腦內漩渦的同時,那時對各種事物的迷惘困惑,渴望被他人理解、接納或是僅僅是一個擁抱的那種念頭,依舊還能讓你的身體因為這些情緒而顫抖。
作為心理諮商師的主角,過去曾每天在部落格上寫下日記,耳邊響起那年代某個偶像唱的歌、一部爆紅的漫畫作品,一個在通訊軟體上等待被讀的訊息通知⋯⋯這些都是日子消逝的象徵。然而,有什麼東西是能量出「青春」的重量呢?或許是一張照片、一句問候,又或者是一起社會事件——在重建現場發現屍體,一具身分不明的白骨,就能讓封存十幾年的記憶被重新開啟,包括那個人。
「經常想起你,是否就等於愛情的大小?」生兒育女這些,就像一件不適合的外衣,怎麼穿都不合身,主角「我」在一段又一段的記憶之中,梳理了他是如何發覺到自己的與眾不同——喜歡男人的男人,「如果記憶是一個罐頭」,你我是否也會希望這個罐頭,如《重慶森林》中金城武所說的台詞一樣——永遠不會過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