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疊疊的祕密,由眷戀、創傷及愧咎交錯而成──哈蘭.科本的《第43個秘密》
如果要列舉當今最成功的推理作家,那麼作品銷量已超過8,000萬冊,同時還是史上第一個囊括安東尼獎、愛倫坡獎和夏姆斯獎等三項推理小說殊榮的哈蘭.科本(Harlan Coben),勢必能在這份名單中名列前茅。
但光是銷量與獎項,或許還不足以說明哈蘭.科本如今的影響力。2018年時,Netflix與他簽訂了一項數百萬美金的五年合約,讓Netflix有權將他的14部小說改編為影劇作品。到了去年,Netflix則又與他簽訂了四年新約,並在改編權方面額外添加了12部小說,足見這項計畫成功的程度。
其中最為特別的地方,在於這項改編計畫完全以國際化的方式推展而成。因此,雖然哈蘭.科本的小說大多以美國作為背景,但在Netflix上頭的改編影劇則不受此限,使他同時也以製片的身分,陸續與英國、法國、波蘭與西班牙等地的製作團隊合作,讓這個原本便大受歡迎的作家,透過影劇作品又進一步提高了他在國際間的聲量。
而他在台灣最受歡迎的作品《第43個祕密》(The Woods),也在這項計畫裡成為了首波改編的影集之一,最後在波蘭團隊的操刀下,於Netflix上頭獲得了不錯的觀看成績。
不過,雖然哈蘭.科本表示,《第43個祕密》的影集版,具有波蘭那種在情緒轉折上更為迅速多變的節奏特質,因此使他有機會認識到當地的敘事特色,但如果從最終成品來看,Netflix的《第43個祕密》影集,其精采程度卻也還是與原著小說的精采程度,有著一段十分明顯的差距。
《第43個祕密》的情節,描述20年前,保羅.克普蘭的妹妹在參加夏令營時,疑似被捲入一場駭人命案當中,最後導致兩人因此死去,而保羅的妹妹則與另一名青少年從此杳無音信。
由於案發當晚,保羅本應負起看守營地的責任,但他卻與初戀情人露西相約碰面,因而擅離職守,使他對妹妹的失蹤一事始終抱持著強烈的罪惡感,並與露西就此斷了聯繫。
20年後,成為檢察官的保羅,由於一樁謀殺案的被害人身上,帶有與他有關的剪報,因此被警方通知前去認屍,結果卻使他意外發現,對方竟然便是當時與他妹妹一同失蹤,早已被認為慘遭兇手殺害的另一個人。而在此同時,已成為大學教授的露西,也從匿名學生那邊收到了一份報告,內容則詳細描述了20年前,她與保羅在命案發生當晚,理應沒有其他人知道的一舉一動⋯⋯
哈蘭.科本在《第43個祕密》裡的表現,完全就是一名技藝嫻熟的說書人,將各式各樣的情節元素寫入其中。除了20年前的那樁神祕案件,同時也描述了主角正在打官司的另一起強暴案,以及與他家族有關的陳年秘密,讓整本小說以驚人的流暢方式,在這些情節間不斷巧妙切換,甚至還向讀者指出這些事件可能具有的潛在關係,就這麼以緊密無比的節奏,牢牢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這些事件之所以能吸引讀者,不單只是因為讓人好奇真相為何的懸疑氣氛,而是來自哈蘭.科本確實關心他筆下的角色,並藉此作為情緒上的推動力,使我們一面深受角色懷抱對於過往的眷戀、創傷及愧咎等複雜情緒所吸引,一面也好奇他們是否終能迎得自所有秘密中解脫的那一刻到來。
然而,秘密不再是秘密固然是一種解脫,但也往往需要我們冒著一定程度的風險。畢竟,有些秘密解開後可以釋放心靈,但也有些秘密說出口後,卻可能帶來更為驚人的傷痛,甚至還會成為另一個黑暗秘密的緣由。
在哈蘭.科本筆下,那些秘密就這麼層層疊疊,在你逐一揭曉以前,全然無法預測所將迎來的連鎖反應,究竟會是心靈上的自由,又或者是另外一層的禁錮⋯⋯
作者簡介
哈蘭.科本Harlan Coben
1962年生,新澤西州人,畢業於阿默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政治學系,就學期間曾與《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參加同一個兄弟會,兩人相互鼓勵啟發,友誼持續至今。
大學畢業後,科本先在家族經營的旅遊公司工作一段時日,才投入全職寫作。1995年出道的他,靠著備受好評「米隆.博利塔」(Myron Bolitar series)系列奪下安東尼獎、愛倫坡獎和夏姆斯獎三項推理大獎,成為迄今唯一獨攬三大獎的作家。近期,科本的非系列作品更是受到讀者與書評人的高度期待,而不出意料的也往往是一出版就空降各大暢銷榜第一名,因此評家也預測他即將成為愛倫坡大師獎的下一位得主。
科本的故事常常由幾個壞消息為開端,但往後卻發展成打開衣櫥看見骷髏頭等級的謎團。科本曾在訪問中表示︰「我喜歡讓故事像是尾隨在人身後,在結尾時從後面猛一拍,讓人恍然大悟、悵惘不已。」驚奇、曲折、機巧的對話、鮮活生猛的人物塑造,已成科本的特徵,他的讀者甘於享受他文字所帶來的緊張、戰慄,並在峰迴路轉間探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