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努力適應社會的猴子——從《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認識人類的三大行為動機
人生就是每個選擇的總和,我想這個道理應該不難懂,因為我們每天都在透過各種決定形塑著自己的未來。但你是否曾經想過,自己每天的各種選擇和行動,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為什麼我今天就想吃義大利麵當晚餐?
為什麼我會喜歡上這個人?又為何討厭那個人?
為什麼我周末不想外出狂歡,更想待在家中和伴侶好好看一部電影?
每個選擇背後,除了「個人喜好」外,似乎總還有著更深層的理由推動我們每天的行動。然而多數的我們,也許從來沒有仔細思考過其中的道理。這些背後動機就像是藏鏡人,隱藏在人類社會的身後主導著每天日常,只要我們對它的力量沒有自覺,就可能會一不小心變成受害者,深受影響。
在 Angela Ahola 的《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中,身為專業心理師的作者透過分析人類行為的「動機」,便是希望幫助我們知己知彼,只有當我們更加認識那些操縱我們每天日常的動機後,才能好好善用其所帶來的力量,打造出想要的美好生活。
來不及適應時代的猴子
那麼,我們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想,又為什麼會那樣做呢?
在書中,作者將人類的每個行為都歸納為了三大核心動機:對於人際關係、地位和知識的追求。
這三者緊密地與我們的情感與生理連結,是人類長久以來生存和繁衍的本能,曾經幫助了我們的老祖宗在艱困的環境中活下來並持續成長。正是藉由追求人際關係,我們形成了文明社群;透過對於地位的渴望,我們建構出穩定的社會制度;而面對未知的探索,則幫助我們不斷地將科技推向新的高度。
這些深層動機就像是看不見的操縱者,形塑著我們的每個選擇和行為,淺移默化地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程。甚至可以說,現代社會之所以如此運作,都是源於我們對這三項事物的持續追求。
然而,動機也都有其雙面性。這些曾經幫助我們不斷進步的原始本能,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就不曾再改變。而隨著人類進入高速發展的 21 世紀,這些驅動我們前進的力量便開始與日常生活產生摩擦,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
例如,我們對於社交的渴望可能導致我們無法忍受孤獨,最終陷入一段段有毒的關係中。又或者像現代人之所以沉迷手機,很大程度來自我們對於資訊與知識的過度追求。從種種例子中不難發現,這些曾幫助我們的本能,到了現代社會中反而可能成為難以擺脫的枷鎖,使我們面臨各種新的挑戰。
套一句 Angela Ahola 的說法,我們就像是一群努力適應現代環境的原始猴子,本能地遵循著千百年來的行為模式,卻不自知其對我們造成的深遠影響。
這些問題的產生,也迫使著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人類行為背後的動機。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這些本能是否仍符合我們的需求,而我們又該如何處理由此引發的矛盾,都將是每個人必須留意的課題。
了解自己的行為,才能打造嚮往的人生
說到底,許多文明病的誕生,正是源於本能動機與社會現狀間的衝突,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減少這類問題,搞清楚自己行為的動機就會變得非常重要。
作者強調,理解這些驅動力,並不是為了要與之抗衡,而是為了學習如何駕馭它們,使其成為幫助我們達成理想的助力。
我們必須先認清這些驅動我們的力量,才能學習如何運用它們;必須先誠實地正視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才有提升自我的可能。
——其中的關鍵,便是在於自我的認知與覺察。
當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如何受到動機驅使,我們就能在下次做決策時變得更有意識。舉例來說,當我們因過度尋求他人認同而產生自我焦慮時,不妨把它當作一次調整內在需求的機會,試著練習尋求自我的滿足感,而非他人的外在肯定。又或者,當對於知識的追求演變成資訊過載的恐慌時,也能嘗試學習去篩選和管理資訊,將其轉變為一種新的技能
——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身的侷限性後,才有能力去做出改變,打破受到本能所驅使的欲望。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想,那樣做?》中,作者 Angela Ahola 透過大量的實驗與研究,深入探討了現代人行為背後的成因。同時,她也針對現代社會中人們所面臨的困境,提出了許多心理學與生物學上的理由。
猶如一面鏡子,這本書讓我們看清了自己是如何受到原始本能影響,並提供了實際的策略來平衡這些行為。透過書中的建議,能夠幫助我們更加自主地去過上想要的生活,而不再只是被本能驅動,走上一條不一定適合自己的道路。
如同 Ahola 在書中所言——面對本能,也許我們永遠都會是那群試圖在現代環境中生存的猴子,但至少在認清這個事實後,我們便有機會比以往更有智慧地駕馭自己的本能,打造更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