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中毒》的代價:為何我們難以原諒他人?
不久前,一對知名的日本Youtuber夫妻被爆出婚內不倫的消息,由於這與兩人在螢幕前的形象反差過大,事件瞬間在社群媒體上掀起了激烈論戰。
網友們就像是聞到腐肉味的禿鷲,即便整起事件尚未明朗,仍迫不及待地選邊站隊,用各種尖酸刻薄的言論對雙方展開猛烈攻擊,生怕錯過這塊肥肉。
「我就知道XX是個爛人!」
「當初結婚就只是想騙簽證!」
「長的這副德性還敢出軌!」
明明本應是他人的家務事,整起事件卻在網友的介入下逐漸變成一場鬧劇。人身攻擊與言語辱罵取代了和平討論,而事件的焦點早已從出軌行為,轉變為單純的謾罵與炎上。每個人都只想著執行自己的正義,最終反倒讓真正重要的事——出軌的真相,被淹沒在火爆的情緒中。
然而這次事件,卻也只是眾多類似事件的冰山一角,相同的情況每天都在網路上不斷上演,無時無刻都有人在對著與自己毫無關連的事物大發雷霆。
究竟,這些與我們無關的人事物,為何能使毫不相干的人滿腔怒火,甚至做出平常難以想像的事?
在日本心理學家中野信子的《正義中毒》中,她以「我們為何難以原諒他人」的議題展開,想了解的便是為何有些人會對自己的認知如此執著,甚至不惜以「正義」的姿態,對與自己不同想法的人展開猛烈攻擊?
每個人都有可陷入《正義中毒》
如果你看了前面的 Youtuber 炎上例子,心裡想著:「我才不會這麼無聊,因為這種小事就生氣,甚至失去理智。」那麼,真相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
實際上,無論我們自認多麼理性、成熟,任何人都有可能陷入這樣的「正義中毒」狀態中。
原因在於,人類作為一種群體生物,本能地就會對於所屬群體外的「他者」產生排斥,甚至在特定情況下傾向率先展開攻擊。因此,一但某人或某事被我們認定為是「我不認同的」,便很有可能會下意識對其擺出防衛的姿態。
這種心理機制源於我們保護自身群體的需求,既是人類自然演化的一部分,也是維繫社會的必要行為。例如,本國人與外國人間的隔閡、男性與女性間的分歧,或如台灣常見的不同政治陣營之間的對立,這類現象本質上都是一種普遍的排他性,是社會中再正常不過的事。
問題是,一但這種心理機制過度活躍,正義中毒便可能隨之而來。
與一般的排他性不同,《正義中毒》並不僅僅是單純的反對或不滿,而是一種帶有侵略性的心態。一旦人們陷入這種思考模式,原本應有的冷靜、自制、體貼和同理心便會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度的敵意與攻擊性。在這種狀態下,不同群體之間原本可能進行的友善溝通,也會瞬間變得不再可能。
更危險的是,《正義中毒》經常會披著道德的外皮,試圖掩蓋背後的真實情緒。尤其一但當我們認定某人犯下了某種「明顯的錯誤」時,例如像婚外情或其他被社會譴責的行為,就成了人們揮舞「正義之劍」的最佳機會。在這種情境下,攻擊對方不僅被視為正當行為,甚至能帶來情緒上的滿足。
然而,這樣的滿足感,代價又是什麼呢?
當我們以正義為名攻擊他人時,不僅放棄了作為人的基本價值,也忽視了人性的複雜性。最終,我們只是站在了道德高地上,重複著排擠「他者」的行為,並為此沾沾自喜,但最終仍無法帶來任何改變。
如何減緩《正義中毒》的情況?
雖然說正義中毒是人類的生存本能的一部分,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嘗試去控制它。
要避免自己落入正義中毒,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建立起自我的「後設認知」—也就是養成「凡事以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習慣。
我們必須先意識到,身而為人,只要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陷入正義成癮的狀態。因此,我們應以這樣的認知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境,時刻提醒自己保持冷靜與理性。
書中也提供了一些具體的建議,幫助我們擺脫正義中毒。例如像停止追求與他人的一致性、建立多元的人際關係以及學會客觀分析當下的情緒等等。
其中,作者特別強調,徹底擺脫正義中毒的關鍵,在於認知到我們每個人都是同時存在於多個群體當中。即便從某個角度上看來,自己與某人可能屬於敵對的群體,但若從其他角度觀察,我們一定還是能找到彼此重疊的部分。因此,在隨口說出「這個人真是個笨蛋」或「那個人沒救了」之前,不妨先停下來想一想:我們與對方之間,是否還有能夠相互理解的地方?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與他人既有著不同,但卻又如此相似後,便能有效減少因「正義上頭」導致的衝動和敵意,更能夠用同理心去看待他人的行為與處境,而不是急於為對方貼上各種標籤。
這個世界並非是非黑即白,也沒有哪一個人能掌握絕對的真理。
當我們願意放下偏見,接受人性與生活的複雜性時,就能更輕鬆地跳脫正義中毒的陷阱,為自己與他人創造一個更加包容友善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