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學做事做人》:職場不是非黑即白,互惠並進行有效溝通,才是大人合作的根本
每天走進辦公室以前,各位如你我的職場白領們,究竟是抱持著什麼的心態,或者心理準備的呢?事實上,許多人在職場上打混多年,始終無法精準地掌握到「做人」與「做事」之間的平衡點,即使努力打拼一輩子,卻沒辦法在現有職務上得到滿足或成就感,甚至看不見未來的方向與目標。
「人總是自私的」,這樣的「私心」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論;然而,對於某些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來說,面對與校園內截然不同的互動,無論是對上或對下,一下子要處理不同層次與階級之間的「關係」,其實相當挑戰,而且難免會變得緊張和無所適從,甚至不懂這樣的往來,到底應該要付出多少,或是要到什麼樣的深淺才算是適切。
「懂做事,懂做人」聽起來像是一句口號諺語,投射出的其實職場上各種關係的微妙連動——最理想的職場環境,看似是個遙不可及的夢,但確實是可以透過一些秘訣去緩解,甚至是破解可能會有的衝突跟緊張。
「大人學」的兩位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 Podcast 節目《大人的Small Talk》主持人:張國洋、姚詩豪,這次帶來的新書《大人學做事做人》,就是要來破解各種職場上的迷思,讓你一一破關,成為職場上的大人!
大破大立:了解人際的底層邏輯,在互動中展現最好自己
每個職場環境或公司內部,一定都會有個令人討厭的主管或是同事,很多時候,我們多半會因為他們的管理風格、做事習慣而感到不舒服,但要能長期共事就必須磨合,而破解的關鍵就在於,理解人際的底層邏輯。我們應該要關注的是,每個人在公司的「人設」,有時,當你深入認識之後會發現,那並非他們的本性。
書中提到一句非常有感且受用的話,也是我後來在職場上體認到的:「知道、理解,不代表對方必須接受」,對外部單位聯繫時,尤其在提案跟執行階段,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認知偏誤,以為自己提出的方案就是最好的,但這也帶出另一個重點:「溝通」、「說服」及「談判」這三者之間的定義與差異。
例如:在與客戶談判的過程卡關時,若要找到突破口或是提供新的新入點,當下的情緒都不是最重要的,口才好反而不一定能轉化情勢,此時要能理解並發掘對方感興趣的點,用對方能夠懂的語言,同時回扣到對雙方都是「互惠」的前提下,自然就能順勢從可能陷入爭執、自說自話的情境中跳脫出來。
知行合一:掌握人心人性的邊際,找出與人與事的最好攻略
綜合《大人學做事做人》前面章節中提到的切入點——雖然工作的本質是做事,但做人其實比做事更重要。關於這點,對於職場菜鳥、中階或高階主管來說,各自在乎的比重,似乎又有些許不同。如何能夠協助同事完成任務,同時又能完成主管所交辦的事務,最後大家都能準時下班,而且最好還能用專業來說話,而非凸顯單一個人的能力,這在老闆眼中才說得上好好做事。
要能懂得換位思考,進而掌握人心的邊際,可以想像那些成功人士,他們從來都不是從自己出發,無論是一人公司還是部門裡的PM,學習用公司老闆的觀點看待眼前發生的一切時,你會發現許多超出專案規劃當中的問題點,甚至可以預測出某些執行的結果成效。雖然我們總想把事情做到最好,或是在預算內做出超越客戶期待的成果,但為什麼書中會提到,有些老闆會說「這個不用做太好」?
這個論述與人、與事都有關,對老闆或擁有較多商業經驗的人來說,也許他們心中早有幾個假設,如何在花最少成本的前提下,實驗一個全新的創意點子,這背後代表的,不只是驗證假設的成功與失敗,還包含了從製造、量產到銷售上市後的行銷等相關成本花費。
《大人學做事做人》後半部,提到如何在人際關係中實踐「知行合一」的觀念,若在公司內遇到被老闆和主管質疑或小人時,越要讓自己保持沈著冷靜,從個人小我的主觀,轉換為公司大我的立場視野,有策略的解決問題,就能把不利於你的劣勢化為優勢。
最後,回歸到最根本:職場並非戰場,而是能夠學習與城場的舞台。掌握職場生存要領:學會用策略性思維應對挑戰,用共感式溝通解決問題,你將成為一個能在任何情境中游刃有餘的「職場大人」。
本文作者
林廷璋
作家,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熱愛各種形式的閱讀,相信文字的力量,同時也懷疑所有的真理與真實。著有《東洋惡女十二名錄:殺人者的鮮紅掌心》;合著《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臺灣文學的轉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