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要内容

十年過去了,《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是否還站得住腳?

由 推書手 L • 六月 16, 2025書籍評論

標題影像

身為一名愛書人,去年的諾貝爾獎頒布時,我的心思完全放在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上,畢竟,那通常是諾貝爾獎中唯一會與書籍相關的獎項。

殊不知,202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社科書愛好者們非常熟悉的學者,分別是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與強森(Simon Johnson)。這三人自2012年起,陸續合著了《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自由的窄廊》與《權力與進步》等多本普及著作,對於許多讀者我想並不陌生。

而在艾塞默魯和羅賓森最知名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兩人探討了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如何決定了它的興起與衰敗。書中提出的廣納式與榨取式制度,更是成為其後續著作《自由的窄廊》與《權力與進步》的根源,也催生出了許多討論。

然而,《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出版至今也超過了十年了,究竟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當初在書中提出的理論是否得到了印證,又或者是完全與現實脫節呢?

雖然難免有些後見之明,但今天我想透過回顧這本書出版至今十年間中國經濟的起伏,嘗試分析它在這個時代中,究竟是否還有被閱讀的意義。

笨蛋!問題在於制度!

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這本書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書中提出了一套簡單卻強大的二元分析框架,將一個國家將會走向繁榮或是失敗的根本原因區分出來。

作者認為,一國能否持續成長茁壯,根本上取決於其政治與經濟制度的性質。

其中,「廣納式制度」是通往繁榮的良性循環,而「榨取式制度」則是落入衰敗的惡性循環。

在廣納式經濟制度下,一個國家會確保私有財產制度的安全、公正的法律體系,以及一個能讓絕大多數人自由選擇職業、發展才能的公平競爭環境。在這種制度下,民間資本有所保障,因此便有誘因去投資與創新,各行各業也樂意提升技術,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最終能夠享受到努力的成果。這樣的經濟制度,除了直接促進經濟成長外,也會帶來更平等的資源分配,進而強化政治的多元和法治化,並帶動廣納式政治制度的發展,最終打造出不斷創新與進步的正向循環。

與之相反,榨取式制度的設計目標,則是為了將財富與資源從多數人的手中「榨取」出來,用以服務統治菁英的利益。在榨取式經濟制度下,人民的財產權極度不穩,勞動者經常受壓迫,且市場上時常充滿著壟斷與裙帶關係,法律則成為統治階級用來壓迫和掠奪的工具。

政治菁英會利用絕對的權力來建立榨取式經濟規則,努力從社會搜刮一切財富。而這些財富反過來又被用於強化菁英的統治,例如壯大統治者的軍隊或警察、收買政治盟友、操控資訊傳播等,最終形成一種不斷壓迫與衰敗的輪迴。

而在這種循環中,榨取式的統治者通常對於能夠破壞舊有秩序和結構的「創造性破壞」懷著天然的恐懼。因為任何重大的技術或商業模式創新,都可能催生新的經濟力量,挑戰現有的權力平衡。因此,扼殺創新、努力維持現狀,便成為榨取式制度的合理選擇,即使這意味著整個社會將陷入長期的停滯,但至少不會讓統治者丟了特權。

那中國呢?是否走出了自己的路?

這本書剛出版的2012年,中國的經濟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全球完全沉浸在了「中國模式」的驚嘆聲中。然而,艾塞默魯與羅賓森卻在這片聲浪中,對情勢如日中天的中國投下了質疑的目光。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的最後一章,兩位作者對於中國的長期發展,始終抱持著有點悲觀的態度,不斷強調在中國榨取式制度下的經濟成長,本質上仍是無法長久持續的。

他們也斷言,除非中國能夠展開根本的政治轉型,邁向廣納性的政治制度,否則其由榨取式制度驅動的成長,不太可能創造長久持續的繁榮。對於這樣的觀點,當初許多人仍抱有遲疑,畢竟2012年的中國可謂是無限風光,不僅是世界工廠,更逐漸轉型為創新的領頭羊,實在很難想像會有停下腳步的一天。

然而,如今十年過去了,若我們細看這幾年來中國逐漸面臨的經濟疲軟,其實就會發現兩人的理論仍有著很高的說服力。

對創造性破壞的系統性撲殺

最明顯的,是近幾年來中國不斷針對各行各業的整頓,都明顯展現出榨取式制度對於「創造性破壞」的恐懼。從一開始的補教業、遊戲產業,到後來的直播網紅產業,大量的創新產業,最終都遭到了中國當局的絞殺。一旦哪個產業的人氣過旺,中國就勢必必須小心謹慎。

更具體的像是叫停了螞蟻集團的IPO,或對阿里巴巴、騰訊、滴滴等科技巨頭的追殺,這一系列動作背後,不免總會給人一種「在中國不允許任何企業或個人擁有能挑戰國家權威的影響力」的感受。

傾盡國家全力打壓,只有破壞、沒有創新,我認為這完全體現出榨取式制度扼殺潛在競爭者、維護權力壟斷的經典操作。而這麼做的代價,便是使整個社會創新精神的萎縮,我想如今也只剩下像電動車、生成式AI這類符合中國「新質生產力」的國家政策產業,還能保有有限度的創新了吧。

國進民退下的共同富裕

除了對創新的打壓外,在中國「共同富裕」的大旗下,我們也在近年看到了一場由上往下、充滿不確定性的財富再分配。

近幾年,馬雲等科技大佬們紛紛「自願」捐出巨額財富,國進而民退,私營企業不斷「被合營」(更別提馬雲還直接被消失了好一陣子)。這與廣納式制度下,透過稅收和法治進行的財富再分配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不只模糊了合法的財富剝奪界線,也侵蝕了私有財產權的穩定。

而當企業家無法保證自己辛苦積累的財富,明天是否還屬於自己時,他們最有可能做的事,便是停止長期投資、轉移資產,而非繼續擴大生產和創新。這點我們從近年來的外資撤離潮,以及不斷攀升的青年失業率,都能夠略知一二。

香港跌落的神壇

若要說過去二十年間,中國經濟奇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我想香港絕對是最好的例子。

作為「一國兩制」下的特殊行政區,香港曾長期保有著高度的法治、言論自由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這也使其成為了國際資本進入中國的重要跳板,也一度被視為中國政經模式下某種「有限廣納性制度」的存在。然而,隨著2019年反送中運動的爆發,加上後續國安法的強勢實施,香港的制度在短短幾年間有了劇烈的轉變。

言論空間的限縮、政治異議的打壓,就連司法獨立性也開始受到質疑。中共黑手的直接伸入,都使得原本支撐起香港金融、科技、創新等高價值產業的廣納式制度開始動搖。越來越多國際企業紛紛選擇轉移至其他國家,最終導致大量資本外流、移民潮此起彼落。

若對照艾塞默魯與羅賓森的理論,當包容性制度被榨取性權力結構所侵蝕,它的經濟與社會優勢便會隨之流失,進而開啟惡性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從香港的經驗,也讓我們看見了書中提到的榨取式制度的擴張性特徵。即便在一個原本相對自由的環境中,只要政治核心權力無法容忍多元競爭與制衡,最終仍會試圖將控制範圍向外延伸,進一步收編所有可能威脅中央集權的力量。

當然,若要對照書中的內容,我們還有更多面向可以談,像是疫情時的清零政策、近期的房地產崩壞等,但僅僅藉由以上的例子,應該就不難發現曾經看似繁榮的中國,實際上仍難逃脫《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提到的政經惡性循環。

當權力過度集中於少數決策圈,監管環境缺乏透明度,創新的動能與民間活力便會逐漸衰弱。一旦中國的經濟繁榮無法轉化成更穩固的制度性保障,反而讓政治集權變得更強化,就更可能逐漸失去未來修正的可能。

而這種處境的深層病根,正是源於其榨取式政治制度對於經濟活力的反噬。

十年過去了,我想這本書仍是值得一讀

回顧過去十年的中國,我想《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仍是一部值得我們不斷重讀與反思的作品。

確實,這本書也許無法精準地預測每個國家的興衰未來,對於中國的預測也不能說完全實現,但整體而言,我認為還是提供了我們一套理解制度與繁榮與否的重要框架。尤其是當全球如今又再次陷入制度之爭的討論時,本書的內容也不僅適用於中國,更值得每個國家、每位執政者來借鑑。

一個國家的長期繁榮,絕非僅靠部份的經濟開放或少數菁英的開明就能達成。若缺乏一個能夠制衡權力、鼓勵競爭的廣納式政治制度作為基礎,那麼在榨取式體制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終將是有限、隨時可能會崩塌。

當經濟發展的需求與精英維持權力的本能發生衝突時,我們都知道後者將會毫不猶豫地犧牲前者。

而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儘管《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已經出版超過十年,許多讀者仍然能在不同的時空的背景下,從中讀出新的思考與警惕。

特別是在這個全球權力版圖逐漸重組,專制與民主的拉鋸再次升高的年代,回頭審視制度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或許比任何時候都更具意義。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由 戴倫‧艾塞默魯, 詹姆斯‧羅賓森◎著

出版社:衛城出版

查看電子書

本文作者

推書手L

Liz,愛書人,致力於推廣閱讀與書評寫作。同時也是電子書超級愛用者,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電子書與閱讀器的美好之處。歡迎追蹤 IG以及個人網站「你的推書手」。

需要聯絡我們?

If you would like to be the first to know about bookish blogs, please subscribe. We promise to provided only relevant articles.